1940年,日军占领了海南岛东南部的乌牙峒,这座长满椰树、坐落在海边的小镇。这里曾因其宁静的景致和温暖的气候被视为世外桃源。然而,几十年前的历史,却是一个沉重的阴影。日军在这个只有4000多人的小镇上建立了多个慰安所。回顾这些往事,今天的小镇显得安逸祥和信通配资,而那段苦难仿佛变得难以置信。
在当时,日军抓走了20多名少女作为慰安妇,而几乎所有的少女都未能逃脱这一命运。这些慰安妇中,年龄最小的仅13岁,最大的也不过18岁。而其中的幸存者之一,便是陈亚扁——一位当年被日军抓走时还不到15岁的少女。2002年,记者陈庆港来到乌牙峒,正是为了寻找这位老人。
01 “孩子,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慰安妇”
展开剩余84%陈庆港第一次来到陈亚扁家时,什么都没问,只是和她静静地坐着。此时,陈亚扁的17岁外孙女恰好前来看望她,老人与孙女亲切地交谈,气氛温馨而宁静。陈亚扁拉过外孙女的手,轻轻让她坐在自己身边,两人相对而坐,似乎在分享某种不为外人知晓的温暖时光。
这一幕让陈庆港有些不知所措,原本准备好的一连串问题此刻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。看着陈亚扁与孙女的亲密,陈庆港突然感到,或许他不应打破这份宁静,他宁愿就这样默默地注视她们相互交流的模样。
那时信通配资,他不禁开始思索:陈亚扁的外孙女,是否会知道外婆曾经经历过的那段历史?她是否能够理解、甚至感同身受外婆当年的苦痛?而陈亚扁,看到眼前的孙女,是不是也会回忆起自己那时的年少时光,那个曾经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时代?
几天后,陈庆港再次来到陈亚扁家。那天,老人依旧热情地邀请他坐到那张铺着竹席的硬床上,而她则依旧坐在一旁的矮凳上。但这次,她没有像上次那样与孙女交谈,而是从墙角拿起一个改装成水烟筒的可乐瓶,双手颤抖地开始填烟。
烟雾缓缓升腾,随着她深深吸入一口烟,她吐出的白烟如同她心底未曾放下的往事。透过散开的烟雾,陈亚扁平静地开口道:“孩子,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慰安妇。你问吧。”然后,她没有等待陈庆港发问,而是开始娓娓道来那段尘封的痛苦往事。
02 “在马背上,糟蹋你”
1927年12月16日清晨,村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。大家纷纷赶到一个草屋里,看到一个浑身红润、脑袋扁平的女婴刚刚出生。大家称她为“亚扁”,这个名字意味着美丽,寄托着父母对她未来的美好期许。陈亚扁的家温暖幸福,母亲贤淑勤劳,父亲疼爱她,而她的哥哥和姐姐也总是呵护她。虽然家境并不富裕,但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,生活过得简单而快乐。
然而,1942年的春天,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她的一生。那时,她尚未满15岁。那年的春天,像往年一样,悄然来临。村子里椰树依旧苍翠,但一场接一场的雨让这个春天格外寒冷。
一个午后信通配资,陈亚扁和嫂子、姐姐一同在家里忙碌。她们三人边做事边交谈,忽然,几名持枪的日本兵闯入屋内。屋子里一片混乱,三人被吓得不知道该做什么。日本兵搜查了一遍屋子,然后用不懂的语言开始互相说话,眼神在她们身上扫来扫去。
最终,他们的目光停留在了陈亚扁身上。两个日本兵将她的姐姐和嫂子推到屋外,接着他们用军刀割开她纺车的缠带,将她强行拖到地上,残忍地施暴。她疼得几乎昏厥,拼命喊叫,但他们毫不理会,甚至像野兽一般嘶吼,直到她因出血过多而昏死过去。
从此,日军开始频繁地折磨她。陈亚扁艰难地继续讲述:“有时候,他们就在马背上,糟蹋你。如果你不让他们满意,他们就会打你。”
某一天,几个日本兵又来到家中,将陈亚扁强行带走。她无法反抗,被带到日军的营房。营房内,陈亚扁和同村的17岁姑娘陈亚妹一同被关押。她们被看守在两间破旧的木屋中,周围是轮流守卫的日本兵,无法逃脱。夜晚,女孩们的屋里常常涌入日本兵。每晚,陈亚扁至少要面对两个日本兵,有时甚至是七八个。
她们不得不为日军做饭洗衣,唱歌跳舞,甚至为他们提供身体上的满足。几个月后,陈亚扁被押送到藤桥慰安所,开始了三年多的屈辱生活。
03 故地遗址
随着日本投降,陈亚扁终于回到了家乡。然而,村里的居民并没有给予她同情,反而排斥她,甚至将她称为“日本婆”。她躲到山里过着隐匿的生活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将她接回并分配了土地。
1964年,经过长时间的治疗,陈亚扁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。然而,受到慰安妇经历的影响,她的健康始终没有恢复,最终,她的第二任丈夫于1996年去世。2017年,陈亚扁在陵水县的敬老院独自去世,享年90岁。
多年来,她的内心一直充满愧疚,觉得自己曾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。她的故事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,但它却永远铭刻在那些经历过的人的记忆中。
04 写在最后
时至今日,已经过去了近80年,我依然无法理解,当时的日本人为何会做出如此残忍、丧尽天良的行为。经过一番思考,我试图寻找其中的原因:一方面是日本15世纪以来逐渐崛起的强大国力,让他们对扩张充满了渴望。另一方面,日本武士阶层的影响,也让他们更看重民族尊严,而将他人生命看得轻如鸿毛。
然而,无论如何,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,不能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。回望这段历史,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仇恨中,而是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。只有铭记历史,才能更好地珍惜眼前的生活信通配资,展望未来,才能真正确保我们的国家和家庭的长治久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头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