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,一名年仅15岁的日本少年,渴望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。为了能够加入中国的解放军,他谎称自己年龄更大创元网配资,并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。最终,他如愿以偿,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九团的一员。到1950年底,这名少年再次作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——他谎报了自己的国籍,成为了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位日本籍解放军战士。即便在一次面对政委询问时,他被问道“你是日本人吧?”他依然坚定地答道:“我是中国人。”这位少年,就是砂原惠,他的中国名字叫张荣清。
那么,作为一名日本人,砂原惠为何会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?甚至在晚年,他明确表示,希望在去世后将一部分骨灰撒在中国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从他的早年生活开始讲起。
展开剩余87%砂原惠于1933年出生在日本九州的福冈县。他的家庭背景颇为特殊,属于一个传统的武士家族,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拥有不小的地位。在那个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,武士家族意味着军人家庭。然而,砂原惠的父亲却与家族的传统有些不同。他并不认同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,反而对战争充满了厌恶。作为一名矿物学技术人员,砂原惠的父亲选择了和平的职业道路。
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不断推进,迫切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到中国东北进行殖民建设,砂原惠的父亲也应征前往,带着妻儿一同抵达中国东北。尽管身处异国他乡,砂原惠的父亲和其他技术人员一样,依旧生活在封闭的日式管理环境中,与中国人民的接触极为有限。然而,砂原惠的父亲却收养了一个中国徒弟,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,频繁往返于家中。砂原惠由此有了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,这也许是他心中对中国产生好奇和情感的开始。
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,砂原惠的父亲对日本的前景充满了忧虑。1945年,他对年幼的砂原惠说道:“如果日本战败,所有的日本侨民可能会被抛弃在中国。”虽然年幼的砂原惠无法完全理解父亲的忧虑,但他深刻记住了父亲的叮嘱,期待着与家人回到日本。可惜的是,父亲未能活到日本投降前便因病去世,而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后,证明了父亲的预言。大量日本侨民被遗留在中国,流落他乡。
在父亲去世前创元网配资,他曾建议家人尽早前往大连,但由于战后局势动荡,他们的旅途并不顺利,甚至与帮助他们的中国小徒弟走散。最后,砂原惠一家来到辽宁的一个小镇。虽然语言不通,且作为日本人显得十分显眼,但当地的中国人却没有恶意,反而对他们产生了同情。当地的一位地主收留了他们,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和住所。砂原惠的母亲在地主家做缝纫工,而砂原惠则为地主放牛。地主和邻居们也会偶尔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,砂原惠感受到了来自这片土地上的温暖。
在这段日子里,砂原惠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。除了为地主工作外,他还经常去当地学校听课,并借书阅读,学习中国传统文化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砂原惠的中文水平迅速提高,东北话说得流利,甚至连当地人都分辨不出他是日本人。在这里,他受到了平等和友善的对待,这让他产生了对中国的深厚感情。为了更好地融入,他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——张荣清。
当砂原惠15岁时,他做出了一个决定,那就是加入中国解放军。这一决定令母亲极为震惊和不解,母子之间因此产生了矛盾。然而,砂原惠坚定地认为:“我会说中国话,我会写中国字,我在中国长大,那我就是中国人!”为了能够顺利加入解放军,他甚至谎报了几岁,最终被接纳进军队。经过严格的训练,砂原惠表现出色,赢得了上级的认可,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。
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任务,是解放军需要派出一名士兵进城探听国民党的动向,任务要求具有极强的侦查能力。砂原惠毫不犹豫地提出:“让我去吧!我一定能完成任务。”凭借他长期的训练和出色的表现,组织决定派他执行这个任务。砂原惠假扮成一个卖糖葫芦的小商贩,日复一日地穿梭在街头巷尾,成功收集到组织所需的信息,完成任务的过程中,他始终保持低调,从不引起怀疑。
除了侦察任务,砂原惠还参与了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等重要战役,并立下了赫赫战功。这些成就无疑证明了他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祖国,并为此奋战。在填写军籍时,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“中国”两个字。岁月流逝,他在中国结识了许多朋友,深入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,对中国社会的温暖产生了深厚的依赖。他常说:“虽然我流着日本血,但我有一颗中国心。”
1950年代初,朝鲜战争爆发,毛主席决定派遣志愿军横渡鸭绿江,参战的号召引发了中国国内的广泛响应。即使知道这可能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战斗,砂原惠仍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他再次谎报了国籍,最终与中国志愿军一起进入朝鲜。尽管战局紧张且时间紧迫,但他成功与部队汇合,成为战斗中的一员。
在一次例行检查时,政委得知部队中有一名日本籍士兵,这令他十分震惊。经过询问,砂原惠平静地答道:“我是中国人。”虽然政委对他的回答充满理解,但最终由于国籍问题,砂原惠不得不被遣返回中国。回到中国后,他本应返回日本,按照当时中日协议,他最终被安排到东北老航校,复习日语。
然而,砂原惠始终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,特别是看到其他日本技术人员吃着大米饭时,他感到非常愤怒。曾经在中国解放军服役时,物资匮乏,许多士兵只能啃土豆,而如今自己却被迫接受日本人的优待。这件事最终引发了不小的风波,但通过老兵的调解,问题得以平息。
后来,砂原惠依然牢记父亲的遗愿,回到日本陪伴母亲。在日本期间,他依然频繁往返中日之间,甚至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2010年,他作为日籍解放军老战士代表团的领队,访问了中国。这不仅是他自己实现归属感的一次机会,也使中国展示了对这些老战士的尊重和欢迎。这个访问令砂原惠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2021年,砂原惠去世。早在他去世前,他已明确表示,希望死后能将一部分骨灰撒在中国。多年来,尽管他一直生活在日本,砂原惠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“中国人”。他的心永远属于这片土地。对于砂原惠而言,国籍从来没有决定他的身份和归属,他的心与中国紧密相连。
砂原惠的故事告诉我们,国籍并非唯一决定立场的因素。在战争中,普通人常常是无辜的受害者。即便两国曾发生过战争,但像砂原惠这样的日本士兵,站在了正义的一方,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。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深思,并铭记在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头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